一件精品汝瓷的出现,通过回溯,让陈文哲知道汝窑瓷器都是怎么烧制出来的。
在这其中,他还看到了历史上,真品汝窑瓷的烧制过程、效果。
特别是可以看到严和这种顶级汝瓷制作大师的制瓷工艺,这让陈文哲领悟了很多技艺,触类旁通的技艺更多。
他站在上千年文化积累的底蕴之上,自然比严和了解的更加透彻。
古人不知道玻璃和玛瑙的本质是什么,但是他们肯定摸索出来了两者的相似点。
他们也不知二氧化硅是什么,但是他们肯定知道铝土、铁土的区别。
陈文哲不同,看过古代的工艺,他就知道为什么能够达到理想的烧制效果。
有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底蕴在,陈文哲看的比古人更加透彻。
比如汝瓷以玛瑙入釉,不仅降低烧制温度,能将窑温控制在1180—1280度,也制约了胎色的深淡,更重要是这个温度促进了汝瓷釉的析晶—分相釉的成功。
所谓的析晶,其实是通过控制窑内温度,促进胎体以及釉中的晶体分子不断活动,从下向上翻滚,使晶体形状由“点”开“花”。
此一过程,恰与天然名石肌理的生成规律,如出一辙。
出现这种特征,会让釉质的层次感,变得非常丰富多变,而且随意分布。
这与天然玉石难分伯仲,这也是汝瓷“似玉非玉,胜似玉”的原因。
综上所述,玛瑙入釉的主要原因,第一是为了得到天青色,第二是降低釉面的玻化程度,第三促进分相——析晶釉的成功也就是增强汝瓷的玉质感。
当然汝瓷天青色的形成,不仅仅只有玛瑙入釉这一个原因。
原材料的搭配,烧制工艺,以及玛瑙入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烧制一件正宗汝瓷必不可少的条件。
“能做出最顶级汝窑瓷的工匠,果然名不虚传!”
看过了严和对于玛瑙入釉的见解,再看他烧制汝窑瓷器的过程,陈文哲是相当佩服。
古人不懂科学技术,可就是能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居然就把各种化学变化,各种原材料的配比,研究的明明白白,这其中的难度,肯定不是现代人可以想像的。
当然,陈文哲之所以一看就明白,肯定不是他的功劳,这肯定是建立在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达成的。
他能看一看古人的制作工艺,就能学会,肯定是有基础的,而且这份基础还十分牢固。
因为他很清楚,国内从民国开始,一些有志之士,已经开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研究。
民国时期,周仁先生对华夏传统陶瓷工艺技术,开始进行研究,并发表《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
这份报告对试验场内的制瓷原料、坯、釉、成型、彩绘、烧成等多个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并开创性的将化学手段引入制瓷工艺的研究中。
新华夏成立后,对汝窑制瓷工艺的研究逐步深入。
陈文哲就是站在这一切的基础之上,才能顺利的学到古人的绝技。
可惜,一本制作汝瓷的著作,居然失传了。
到现在,虽然关于汝窑制瓷工艺的古代文献不少,但汝窑制瓷工艺的整体流程并无记录。
汝窑的原料、成型、烧制等工艺环节,在古代文献中难觅踪影。
而严和的这本著作,就记录的太详细了。
之前他想要仿制北宋汝窑,所以特意归类出来六大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