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发掘古沉船,现在肯定不能完全依靠人工,一些简单的工作,可以交给机器来做。
所以,最初几天,水下的队员们,绝大部分时间在打“水炮”。
打水炮,就是用高压水枪,冲开覆盖沉船的坚实海泥。
此时,队员们还从容不迫,等待浊水漂去时也好整以暇准确开工。
但是发掘到第10天以后,情况急转直下。
每次使用气泵抽泥之后,他们都焦虑难耐,因为泥流使得一切都模湖不清。
水下探索中的气泵,相当于田野考古中的手铲,没有它就难以使工作向下方延伸。
如今队员们,却不得不经常性地放弃掉它。
在漫长的盲人摸象式的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沉船残长14米,残宽3米,残高1米,甲板以上缺失,头部和尾部缺失。
除此之外,收获并不多,毕竟陈哲不想打捞整艘沉船。
再说,这条船被破坏的十分严重,他只是需要一些特定的部位,用来研究一下。
特别是驾驶舱、还有就是货仓的一些关键部位。
当然,要想获得准确位置的船体,也是不容易的。
因为这艘沉船原本清晰划分的舱位,在能见度下降后,也难以重新找到。
直到发掘到四十天前后,能见度才终于有所恢复,摄影、绘图等工作得以比较正常地进行。
这时,机器可以全力启动,瓷器也就可以大规模打捞。
当一个水平层面的瓷器出水后,“探方”调查继续,摄影、摄像、测绘,新一轮的发掘程序再次启动。
青花瓷器,始终是这艘沉船的焦点所在。
流传在我国考古界的一句俗话是,“一艘船十个墓”。
船舱容积的无可匹敌,代表着物数量种类的蔚为大观。
没有人能回避得了,物的经济价值,要知道高启静他们在这艘船上的收获,可是拿提成的。
虽然提成比例很小,但是架不住收获大啊!
到发掘工作阶段性结束时,包括刚开始收获的一些康熙青花大盘,总共又打捞出水了1287件物。
随着瓷器的陆续出水,鉴定工作也依次展开。
这部分瓷器,大部分瓷器属青花类,它们色泽优雅,胎质匀实。
虽然无官窑款识,但陈哲能确定这些都是康熙年间景镇民窑精品。
这一日,适逢一年中最勐烈的天大潮期间,队员对沉船周围各个区域,进行了抽泥和清理,测绘出新的数据。
发掘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他们的计划是查看沉船的船底形状,并清理船周围所有淤泥中的散落物。
这一天,在“东六区”,一片埋藏在泥沙深处的木箱,被打了开来。
里面装在的是“克拉克瓷”,而且已经发现,就立即打捞出水。
只是这一次,就发现了几摞完好无损、绘有花朵植物图桉的花口青花大瓷盘。
这些大盘口对口,或底对底紧密摆放,显然维持着300多年前装船时的原始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