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反派(140)
又是一年秋风起。
四爷沉默的看着,看着月下,桐桐一个人在那里舞剑。
子时了,她手里的剑还是没有放下。
值夜的将士都在远处看着呢,就看着王妃那一柄剑舞的如寒练。
四爷慢慢的走过去,脚踩在枯草上,发出飒飒之声。
桐桐听到声响,手里的剑朝身后一收,转脸看过来,依旧不言语。
四爷将胳膊上搭着的披风给她披上,连帽子也给戴上:“出汗了,别吹冷风。”
桐桐顺势往地上一坐,“我不知……江南的情况如此严重。”
四爷跟着她一起坐下来,这有些话该怎么说呢,“我没亲见,我也不好轻易下结论。但曜哥儿说的事……确有其事。”
桐桐抬头看他:“有记载?”
四爷攥着桐桐的手,“你读苏东坡,却不知道苏东坡流放到黄州的时候,亲眼看到,‘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
桐桐的手开始发抖,四爷攥的更紧了,但还是道:“苏东坡也亲自记载下了,说是百姓只养二男一女,过则杀之。
你知道朱熹,却不知道朱熹的父亲叫朱松。朱松在他的笔记里,也记载了,江西也只育二子,过了便不问男女,一盖溺之。
闽地更严重,哲宗时期一个叫章惇的,他是闽人,官至宰相。他就是差点被他父母溺死,只是没死透被人救了,觉得他命不该绝,才活下来,做了一朝宰相。
很多宋人的笔记上也有佐证,百姓把这个叫‘薅子’,男多杀男,女多杀女。山野之民,忧心人口重、赋税多,无以为继。”
桐桐觉得自己喘息都重了,眼泪在眼圈里,一滴一滴的往下掉。
四爷看她,“想问我问为什么不说?”
桐桐沉默着,良久才道:“这不是冲动的事。”
四爷点头,“这不是冲动的事!你该知道,若只是逼宫换个帝王,并不能解决问题。”
桐桐没说话,静静的听四爷说里面的缘由。
四爷叹气,“之前也说了,江南这一现象最为严重,你知道为何?”
不知。
这就是读史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缘故了。他就解释,“江南彻底的归顺大宋的时间较晚,那是赵匡义已经继承了皇位之后的事了。他不是通过战争将江南全部打下来的,他是威逼利诱,通过政治手段,将对方劝降的。割据闽地的陈洪进,割据两浙、吴越国的地方政权,这些是向大宋朝廷纳土归降的。”
招降是要付出代价的!
四爷点头,“对啊!那些地方割据就是一方势力,对方答应投降了,朝廷不仅不能动这些人的利益,还得给予更多的安抚。”
所以,江南就一直执行的是乱世时的税收政策。
“嗯!”四爷就说,“那你告诉我,从当年的豪强,到后来他们跟读书人,跟士人整个的勾连在一起,怎么动代价最小。雍郡不稳的情况下,一旦动了,天下这个大盘子就崩了,野心家就会冒头,天下便会大乱。战乱之苦,乃是天下至苦。两害相权,当时只能取其轻。”
桐桐关心的是:“朝廷知不知道这个现象?”
怎会不知?
“那怎么办的呢?”
“下令禁止了!”四爷又道,“还有养胎令,可以补助一些银钱米粮。”
桐桐便笑了,治标不治本,有什么用呢?赋税结构不改变,这个现象就不会消失。
“是啊!”四爷就说,“朝廷一方面知道这个现象不好,得杜绝。一方面未曾有人提起改变赋税。于是,‘不举子’便不被人认为是不道德的事,而成为了一种风俗。”
无力改变,自然就麻木了。
所以,士人去教化子民,说什么父慈子孝,岂不是笑话?
桐桐看四爷:“秦始皇未杀六国贵族,于是,秦始皇便成了昏君、暴君;同理,我们若不杀读书人,若舍不得文华锦绣,只怕将来我们也会是昏君,是暴君。”
掌握话语权的是他们,是读书人,所以,功过是非也许就会凐灭在历史长河里,真相也会永远的被人言所覆盖。
她盯着四爷的眼睛,“所以,你一开始就知道,我们许是会走到这一步。”
四爷叹气:“背尽天下所有骂名的事,得叫你跟我一起做!甚至,还得叫你冲锋陷阵。”其实,迄今我也不知道所谓的天道是什么。
如果人皆敬仰是功德,那么天下骂声一片,这又怎么算呢?
所以,这会对你我造成什么影响,我都不敢去想。
四爷再郑重的问一遍,“想好了吗?”
桐桐就笑,抬手轻轻盖住四爷的眼睛,她明白他的意思,但那又如何?人活一世,无愧于心而已!便是骂名满天下,我与你一起——受了便是了。
假如因此而……那也绝不后悔。
四爷将她的手拿开,郑重的再问一次:“想好了吗?”
桐桐用他的话回答他:“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心,至于褒贬留给春秋又如何?
当曜哥儿一行回到雍郡,就察觉到了一丝微妙的气氛。
好似兵力有调动的迹象。
他御马前行,远远的看见一个七八岁大小的小姑娘骑在马上,一个劲的朝这边招手。
一到跟前,曜哥儿就下了马。才一过去,小姑娘就蹦到他背上了,“哥——给我带什么了?给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