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济收住杂念,卷宗崭新如初,只是封存多时,纸张之上略微有些灰尘,文字是苍劲饱满的馆阁体,和后世的印刷文字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具体内容略显晦涩。
“朕以眇躬,祗膺天命,缵承祖宗大业,临御兆民。顾惟负荷之艰,莫究弛张之善,肆虚心于霄旰,冀资弼于忠良,固圣贤乐受尽言在尧舜,惟急先务何则。天下之术莫有外于家国兵民,朕欲闻其至计何先,切望何最。
君心之发莫有着于礼乐教化,朕欲闻其损益何宜,隆替何系。制治贵于未乱,其方术何良。保邦贵于未危,其谋谟何远。以至为政之宽勐,何尚备边之筹策,何长人才之贤否,何由刑赏之缓急,何可与凡灾祥感召之机,何速夷狄向皆之故,何在皆朕之所欲闻者也。
夫事贵乎师古,不稽诸古,固无足以为法,于今而施贵乎合宜,不宜于今又奚可以徒泥诸古。
子大夫明先圣之道,来应宾兴贤能之诏,皆得于古而将以施于今者也,其悉参酌详着于篇,以俟朕之亲览。”
好了,以上就是景泰四年(1453年)的殿试考卷,来破一下题。第一段(原文未分段,是作者自行分段,方便梳理)不看前面的废话,其实就是询问朝中最为紧要的事情是什么。第二段给出思路,以施行礼乐教化,制治保邦为主线,为政当如何,备边该如何,尚贤该如何,刑罚该如何。
再之后给出具体要求,一方面要取法乎古人,借鉴古人的成败经验。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全然照搬古人的做法,因为需要考虑到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要符合时宜。
最后也是废话,不看。
古代的科举考试,特别是最后一级的殿试,绝对不是后世高考可比,可笑后世很多人将高考各省头名视为状元,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好吗?具体来说,古代的科举属于高考加公务员考试,高考充其量就是个乡试而已,可能还不是。进士出身外放可是个县官,相当于今天的处长,后世哪怕是选调也比不上。
如此重要的考试,如果说考生还是一心苦读四书五经,只知道死记硬背,肯定要露馅,虽然殿试考得再差也有同进士出身。但是甲榜直入翰林院当清望之臣,你个同进士出身还要去吏部待缺,也不知道被分配到哪一个犄角旮旯里。所以比起会试来说,更是需要重视。
具体到景泰四年的这一次考试,如果想要得高分,必须要结合时事,特别是去年朱祁玉废朱见深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皇太子,同时废汪皇后改立朱见济生母杭氏为皇后。这也是朱祁玉强调礼乐教化的缘故,当时朝中上下可没有几个人支持朱祁玉易储,但凡在文章里面触及这个忌讳,不说被黜落,被冷藏是必然的事情。
看完了朱祁玉出的题目,朱见济全文只认同一句,就是“夫事贵乎师古,不稽诸古,固无足以为法;于今而施贵乎合宜,不宜于今又奚可以徒泥诸古”这句。
朱祁玉的考题再好也是他的题目,朱见济需要考虑自己该出什么题目才行。
景泰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