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旦汝南为袁绍所有,其承诺就生效了。
山区内的黄巾们自然不纳税了,但一些淮河上的港口坊市也开始皈依了黄巾,也明目张胆的开始不纳税了。
在这个人生依附的时代,所有人都要选择一个势力加入,不存在真正的自由民。但自由是相对的,和内陆的那些宗族子弟相比,淮河上的商旅发达,也养活了大批纤夫、手工匠人,这些人是没有主人的。
但他们也需要势力的庇护,其中太平道就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教内就是大部分穷苦人,其次他们离自己近,最后入教就能免税免于官府的压迫。
如此自然赴之如流,万人景从。
这个过程,袁绍自然清楚,他没想到过去的一个承诺成了持续放自己血的钝刀子,但那时候他还顾不得黄巾军,因为他要先打破豫州其他各郡的围攻。
当时颍川太守孔伷联合陈国相骆俊正一起围攻袁绍,他自然不敢对太平道下手,更甚至,他又向太平道借了一大批钱粮。
这一次比上次还多,足足十万石。
而有鉴于上一次良好的合作,太平道同意了。很快十万石粮秣被集齐送入了袁绍的前线阵地,帮助他抗住了初期的困顿。
而有了黄巾的支持,袁绍连战连捷,一连攻下颍川、陈国,沛国、梁国,横扫豫州。
这个过程中,袁绍毫不留情的整合着内部势力。
在新占的四郡国中,昔日的黄巾为数不少,他们在得知袁绍来了,黄巾不纳粮,就真的纷纷拒绝纳税。
而这一次袁绍完全不留手,将为首者悉数磔杀,他用铁血告诉四郡国,谁也别想逃了他的粟米。
而对于豫州其他地方发生的这些事情,汝南、南阳黄巾当然知道,当年他们和袁绍的协定也不清楚,也只是默认了汝南的一地。
所以他们只是让豫州其他地方的黄巾南下到汝南,然后就没有其他反应了。
其实南阳、汝南黄巾之所以息事宁人还是不想和袁绍决裂,避免和他敌对。至于同道的利益自然不值得他们用手里的东西去换的。
但南、汝黄巾以为自己给了同道大方便了,但其实四郡国的大部分黄巾都不领情,甚至沛国一带的黄巾更是不断向着泰山迁移。
至于梁国、陈国的黄巾一开始则想起事,还向河济方面的黑夫请求一起响应。但当时泰山军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征辽上,并不能抽调过多的兵力去支援。
之后,梁、陈的黄巾因袁绍的敌视在当地留不住了,最后也是去投奔的泰山军的河济地区。
显然,他们更信任泰山军。
而这就更加加深南、汝黄巾和泰山军的矛盾了。
在南、汝黄巾内部,他们将泰山军视为教贼,是异端。自三张死后,南、汝黄巾就以张曼成之法统自认正统,于是在南方自行其事。
而外人也将泰山军的教徒称为北太平,将在南、汝、荆扬的黄巾称为南太平。
于是,南北之分加深。
按说汝南黄巾是不该和泰山军隔阂这么深的,因为说句不客气的,当年颍阳大战,要不是张冲带着突骑从封丘千里疾驰出现在颍阳战场,汝南黄巾早就被皇甫嵩、朱儁联合绞杀了。
但人都是近视眼,他们看不到未来的走向,只看到眼前发生的。
他们眼里的是,他们和汉军主力打了那么久,然后被泰山军摘了桃子,最后战利品还要分一半给别人。
更可恨的是,这些泰山军还分裂了汝南黄巾,勾走了何仪一部。甚至很快就传来何仪部在荥阳城下全军覆没的消息,其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
这让汝南黄巾如何看泰山军?就是教贼啊,比真刀真枪对杀的汉兵更可恨。
但南、汝黄巾以为抛弃了豫州四郡国后就能和袁绍和平相处,但却不知道这让袁绍更加看轻了他们。
于是,为了筹措更多的军费粮秣,袁绍
开始逐渐对汝南黄巾党施压,逼他们服役纳税,还抓了不少顽抗者。
袁绍给刘辟他们的理由是,他要和曹操联合进攻泰山的关羽,这些人都是潜藏的细作。
尽管刘辟、龚都他们几次书信袁绍,表示他们不会帮助关羽,他们和泰山军也不存在任何盟约。
但没用,袁绍已经决定对他们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