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董和李董猜得没错”杨卫平一边拿眼与相隔不到三米远的郭丙湘和李家成点头为意,一边语气稍显有点冷沉地说道:“这位口口声声说要置我杨某人于死地的混帐,就是陈氏地产陈彼得家的二子陈逸明众所周知,我杨约翰从来就不仗势欺人,也一直秉承着与人为善的做事原则。但是,这一次,我是忍无可忍
借今天的机会,我郑重宣布,我已经授命天工国际集团,对陈氏地产在香港,在东南亚的所有生意,展开全方位的阻击为了避免给诸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该怎么做,我相信诸位应该都心里有数吧”
杨卫平这话刚刚落音,就见下面不少人立马掏出手机,拔打电话。
“马上停止跟陈氏地产的生意,别问为什么,立即执行”
“你赶紧让人去陈彼得家里,把之前拆借过去的那笔钱要回来,宁可损失一点利息不要对立刻”
“把手里陈氏地产的股票,全抛了对,全部马上办”
“通知信贷款部,勒令陈氏地产马上还钱,否则,冻结他们在银行的全部资产”
“”
看到场中墙倒众人推的人生百态,麦里浩忽然有点明白了杨爵士为何突然选择在这个时机把这件事当众说出来。他这变向地在向香港的富豪们施加压力,要让陈氏地产在一夜之间破产啊
而且,他这么做,也有着敲山震虎的效果,可以冷眼旁观,在香港,谁是他的朋友,谁是他的敌人。
看来,杨爵士这次来香港,很有可能是来立威
天作孽,尤可恕,自人孽,不可活。陈氏地产这次算是彻底地完了。
想起这些年听到的陈彼得跟香港黑帮相互勾结干了不少不法勾当,麦里浩也不由为之释然。或许,可以让jing方利用这次机会,对香港的黑帮来一次大扫荡,全面整肃香港的社会治安问题。
落水狗,自然是人人喊打。
对于陈氏地产和陈家人的死活,杨卫平现在已经无需去关注,有些事,他相信秋芳会交待东兴社的人去处理。
在跟麦里浩等港英政.府的其他官员打过招呼后,杨卫平请麦里浩给他安排了一间小厅,将李家成、郭丙湘、李照基、霍英东、庄世平、郑裕彤、刘銮雄、陈廷桦、陈启宗等在大陆有大型投资的华商都请过来。
西部大开发需要更多的外商和港商前往投资兴业,既然来了香港,杨卫平当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另外,杨卫平把这些跟大陆政.府有着友好关系往来的香港富豪们齐聚一堂,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想提醒他们,香港当前的地产已炒得太过热了,凡事过尤不及,当心物极必反。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的地产楼价火爆得近乎诡异。
炒楼风最炽热时,炒家索xing整幢大厦炒卖,形成“炒大厦”、“炒酒店”热cháo。当时中环、湾仔、尖东等各繁华商业区频频传出整幢商业大厦以高价易手的消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金钟的金门大厦,中环的联邦、国际两幢大厦的炒卖。
金门大厦在19795亿元增加到16.35。
联邦、国际两幢大厦在199年1月期间两次转手,售价从10.89亿元升至22.35亿元,短短半年间升幅逾1倍。
炽热的炒楼风进一步推动地价、楼价上升,已远远脱离当时香港市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据统计,1975年香港中小型住宅楼每方尺约230元,一个400方尺按:十方尺相当于约一平方米住宅单位售价约9.2万元。
当时,香港市民家庭平均月入1300元按夫妻俩人工作计算,购买一小型住宅单位的款项相当于市民70.8个月即约6年工资。
然而,19年地产高峰时,小型住宅单位每方尺售价已升至约1000元,一个400方尺住宅单位售价增加到约30万元,而市民家庭平均月入约3000元,即购买一小型住宅单位的款项已相当于市民101.5个月即约8年半工资。
当时,香港的楼价并非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一般市民的支付能力上,当消费者的工资收入远远追不上楼价升幅时,楼价下跌便势所难免。
19年,香港地产市道已转趋呆滞,空置单位大增,19.3,大量单位滞留在大小炒家手中。地产市场崩盘,只是迟早的问题。
1982年,将是香港地产业过去七年,地价、楼价、租金全面大幅下跌。不少炒家破产跳楼,哪怕是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股份集团、恒基兆业地产公司这类大地产商也元气大伤。
如果能利用这次机会,点醒这帮人,让他们暗地里将手里的地皮和楼盘都交给那些对华并不友善的“香蕉人”港商,狠狠地坑这帮“香蕉人”一把,杨卫平当然是乐于得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