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老师,你可算回来了。”
他刚回来没多久,县秘书长杨春收就赶到了他的宿舍。
“杨秘,你这是?”
看到杨春收急匆匆的样子,李杰意外道。
“好事!”
杨春收笑着道:“你上次写的那篇报告被上面要了过去,刊登在了内参上。”
“上面?”
“嗯。”
杨春收用手朝着天花板指了指,那里是哪里,不言自喻。
放眼全国,乌义县只是一个不太出门的小县,县里公务人员写的文章被上面要去了。
当然是大事。
而且,跟着消息一起来的,还有约稿。
后续的报告、文章,要一式三份,市里发一份,省里发一份,还有一份得发到京城。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所以,杨春收一知道李杰回来,立刻就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
“小陈老师,这次伱的报告,写了吗?”
聊了一会天,杨春收终于把话题转移到了正事上。
“还没呢。”
李杰摇头道:“我准备年后再写,资料太多,一时半会也写不完。”
“好,好。”
杨春收也没有催得太紧,虽然小陈老师没什么特别的职级,但那可是直达天听的人。
哪敢逼的太紧。
接着,杨春收又问起了这次的收获。
李杰简略的跟他讲了讲,这一次,他主要去的地方是温城。
那边的市场,很活跃。
小摊小贩的数量不比乌义县这边少,不过,他们的胆子要更大一点,针线、纽扣、表带、袜子等小商品都在卖。
这阵风,也慢慢传到了乌义这边。
“小陈老师,你说这种事能持续下去吗?”
“能不能,我不知道,但有一句话叫有需求,就有市场。”
李杰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道:“我想,只要不涉及一些工业品,问题应该不大。”
事实上,小商品交易的枷锁很快就会被解开。
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等单位,不可能把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到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落。
最多明年年初,日用小商品的流通就会被放开。
持证上岗。
一些农副产品的贩运活动,也会被放开。
像敲糖帮这样小商贩的春天,就要到了。
……
次日。
李杰去邮局取回了一批信件,这里面既有杂志社寄来的读者书信,也有那些受访学生寄来的信。
读者来信,他只是简单的翻阅了一番。
没什么具体的内容。
部分是催更,部分是瞎扯淡。
受访学生的信,李杰看得很是仔细。
一个黄沙乡的学生给他写了一封长信,他不准备继续读书了,家里太穷,他准备出门挣钱。
跟他那个同乡一样,倒卖一些小商品。
看完信,李杰给他回了一封信,这孩子他有点印象,是一个好孩子。
他在回信里主要给他科普了一下政策,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
又回了几封信,翻开下一封信,看到那名字,李杰稍微愣了一下。
骆玉珠写的信?
这次回访的时候,没听到她提过这事啊?
(本章完)